教育折疊:房子不夠大,孩子上學受限
雖然同樣是學位房,但30平和50平,被一一劃線,成為“限制級學位房”。
小面積學位房的學位含量,被“打折”了。
希望花最少錢買小戶型學位房讓孩子擠入精英起跑線的夢想,被折疊了。
公告說了:“參照兄弟省、市、區(qū)做法”,所以不是先例。即便在深圳也不是首例。
今年5月,翠園中學東曉校區(qū)公告對50平米以下學位房設限:必須實際居住,或提供唯一住宅證明。50平米以下且不唯一的學位房,被拒之門外。
這幾年對學位資源的爭奪,開始進入白熱化。
有學區(qū)劃分引起家長不滿,有人花近千萬買學位房,學位被別人占有。北京的“天價過道學區(qū)房”……
背后是一個個極盡所能求一張高階教育入場券的家長。
在深圳之前,廣州曾對30平方米以下的小面積學位房設限,珠海對小戶型房產和二手房學位有限制性要求。
深圳什么事都來得突然。2017年常住人口分娩量為24萬,同比增長11.4%。遠高于全國均值。
官方數據:2017年深圳市公辦小學小一學位缺口4.63萬個;2018年公辦小學小一學位缺口6.1萬個,公辦初一學位缺口0.32萬個。
深圳的教育資源整體性緊張是獨有的,但對頂級學區(qū)的不懈追求,是全國性的。
年初有趨勢研究者(籌碼君)給出這一代人競爭的路徑:
開局是地產(靜態(tài)博弈,一勞永逸);
中場是教育(動態(tài)博弈,價值提升);
終局是時間(全局博弈,拿錢買命)。
地產是給自身占位,搶占優(yōu)質城市優(yōu)質地段優(yōu)質資源,以地主姿態(tài)收割未來進城人口。一些人注定折疊另一部分人。
現(xiàn)在,進入中場競爭時段。焦點在下一代,起跑線。這一代大多數人的起跑線區(qū)分并不明顯,但下一代,從教育開始折疊。
一線與二線,頂級與普通,質量和圈子,都是天壤之別。
除卻整體教育資源供給的不足,優(yōu)質學位準入門檻的提升和規(guī)則修改,不是主辦方有意為之,而是市場化競爭的自然進化路徑。
在中國,從房地產與教育綁定那一刻起,就必然走向這一步。不用房子面積衡量,還能怎么辦?但這種趨勢體現(xiàn)的不止一面。
1、越是一線城市,教育投入越相對不足
人口流入是無法控制的。經濟發(fā)展越好,人口流入越是快于當地民生資源供給的增量。
當地人對學位資源的爭搶越激烈,教育折疊的節(jié)奏越快。
2、公辦的分裂:我要公平
公辦學校,公平在先。雖然通過房產折疊一部分人,但要確保本區(qū)域公平。也就是學區(qū)決定一切。只是不能直接通過學費赤裸裸的分層。
然而現(xiàn)在,區(qū)域公平也難以保障,對本學區(qū)的學位房都滿足不了。只能在面積上設限。
而且,即使是優(yōu)質公辦,也不能在師資待遇和軟硬件上過度區(qū)別于其他公辦學校。畢竟是公辦。義務教育,不能通過收費進行無限升級投入。
這種身份分裂,只能通過資本來改變。
3、私立學校貴族化:大勢所趨
趨勢已經顯現(xiàn)。2015年上海中考排名前十所學校全部是民辦,沒有一所是公辦。從中考分流情況看,民辦畢業(yè)生進入市、區(qū)重點高中比例很高,而公辦畢業(yè)生進入職校、技校的比例很高。
在杭州,2015 年中考的500 分以上考生中,來自民辦學校的學生超過90%。中考高分比例民辦公辦學校嚴重失衡,差距呈逐年擴大之勢。
江浙滬,成為私立學校貴族化的先導區(qū)域。也是未來大勢所趨。
---------------
以上,如果從市場化角度,看似公平,因為那些私立名校的學費遠超公辦學校。
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王蓉教授不這么看,她分析的結論是“教育拉美化”:
如果社會中精英型大學都是公立機構,且政府對這些機構采取高補貼或免費的政策,如巴西,這就會導致一種極端的、且是難以打破的教育不公平格局:
社會中的優(yōu)勢群體在私立中小學接受優(yōu)質教育,從而得到優(yōu)質低價的高等教育服務及其背后的高額的公共財政補貼;與此同時,弱勢群體接受著較低質量的基礎教育服務,難以在獲得精英型高等教育機會的競爭中取勝,階層固化難以打破。
從經濟周期看,房產帶來的財富未必持久。但教育帶來的折疊,是穿越代際的。
香港富豪田北辰體驗了兩天香港窮人生活之后長嘆: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。
他沒有說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買房的人。因為從起跑線開始的教育折疊,包含了知識、信息、圈層、視野、就業(yè)、人脈……
這是一堵無法穿越的墻。
一折疊,就是一輩子。
關注公眾號
↓↓↓